截至2025年4月1日,雷军及小米官方对SU7爆燃事故的回应存在以下争议焦点:
1. 官方声明延迟与回应态度
事故发生于3月29日晚,但小米官方直到4月1日中午(即三天后)才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,引发公众对“冷处理”的质疑。
声明中仅强调“车辆具备应急机械拉手”等设计,但未直接回应“车门是否因碰撞锁死”“电池爆燃原因”等核心问题。
2. 雷军个人沉默与舆论反差
事故发生后,雷军个人微博持续发布品牌营销内容(如新车销量、门店扩张等),但未提及事故伤亡情况及家属慰问,与其“用户至上”的公众形象形成强烈反差。
家属指控事故导致3名女生死亡,但小米未公布伤亡细节,也未回应雷军是否与家属沟通。
3. 数据透明度争议
小米虽于3月31日晚提交部分行车数据(如碰撞前时速97公里、多次系统预警记录),但未披露撞击力度、电池短路原因等关键信息,被舆论质疑“选择性披露”。
用户手册中“应急机械拉手”的设计合理性遭质疑,公众认为在爆燃、车体变形等极端场景下,该功能的实际效用存疑。
4. 资本市场连锁反应
事故曝光后,小米股价单日蒸发700亿港元,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信任度显著下降。
此前雷军曾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高调宣传SU7 Ultra销量,事故发生后相关宣传内容被舆论视为“讽刺性对比”。
5. 舆论场“罗生门”效应
事故细节呈现多方矛盾:家属指控车门锁死,小米强调应急装置;网友质疑标准版电池技术缺陷,小米选择沉默。
官方调查组已介入,但进展未对外公开,进一步加剧公众疑虑。
综上,雷军及小米官方对事故的回应被舆论批评为“避重就轻”,核心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答。
文章关键词: